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

中國西南民族-傣族的特殊飲食文化

(大傳所 郭蕙芳)

中國西南民族-傣族的特殊飲食文化

一、我的分享
傣族的飲食文化其實跟我們的原住民有點類似,都吃檳榔而且愛喝酒且呼朋引伴,我想喜愛食用這種令人感覺有點”茫茫”或者是令人亢奮的食物,那個民族的性格應該也是熱情、豪邁的那種,如此說來,其實飲食也間接的影響了人類的性格,應該不無道理。 另外,喜愛吃蟲以及生食的習慣也有跡可循,似乎住在山區的人類都會出現這種飲食習慣,我想”就地取材”應該是其中很大的因素。另外,傣族也食用米飯,並且變化出多元的米製品,這種有甚麼吃甚麼的豁達性格何嘗不是一種快活!

二、文章內容
(資料來源:<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--從傣族談起>,鹿億鹿,取自 http://www.scu.edu.tw/artsoc/paper3.htm)

(一)傣族  

傣族飲食在元代開始有文字記載。《馬可波羅行記》說:「彼等食一切肉,不生熟,習以熟肉共米而食。」傣族以米為主食,肉類為副食,食用方法是生熟皆可。傣族地區以產米著稱,而日常生活的習慣也有名。明朝《百夷傳》有關傣族飲食習俗的記載增加了,除了記載他們喜歡吃蛇、鼠、蟻、蜂、之類,還記載他們宴飲的禮儀:
宴會則貴人上座,其次列坐于下,以逮至賤,沽茶及薑葉檳榔啖之,次具飯,次進酒饌,俱用冷而熱。每客必一僕持水瓶側跪,俟嗽口盥手而後食,食畢亦如之,而後起,客十則十人,各行一客。酒或以杯,或以筒,酒與食物必祭而後食。食不用箸。酒初行,一人大噪,眾皆和之,如是者三,乃舉樂。

這說明傣族飲食除米肉外,茶、檳榔、酒也是待客的主要食物,民間也是普遍嗜好;同時還反映出飲宴進餐時習俗,即按尊卑入坐後,先洗手嗽口,再行祭禮而後食,食時不用箸,用手抓而食之。
  

傣族地區以產米著稱,故各地都以食稻米為主,一日三餐皆吃米飯。德宏地區傣族以粳米為主食,西雙版納、孟連、元江、新平、耿馬等地傣族則主食糯米。傣族所產的粳米和糯米,不僅顆粒大,而且富有油性,糯米的黏度也較大。德宏遮放米,在清代曾被列為〝貢米〞,米粒大而長,色澤白潤如玉,做飯香軟可口,煮粥黏而不膩,營養價值高,為德宏傣族最喜歡吃的米。
  因為傣族地區的糯米有名,所以用糯米加工食品種類很多,有香竹飯、黃米飯、麻花、芝麻餅、年糕(毫諾索)、毫吉、毫松飯、米干、米線、毫崩等大約40餘種。在西雙版納特別有名的有:

   香竹飯
是用糯米放在香竹筒裡烘烤而成。香竹是一種面棒粗、竹節長的細竹子,在其內壁有一層竹膜香氣撲鼻,故此稱為香竹。

   糯米粑粑  
西雙版納傣族的糯米粑粑不僅獨具民族風味,而且品種很多,有各種不同的製作方法,也有各種不同的吃法,還有在不同節日食用不同的粑粑。其主要品種有:“毫諾索”,是傣語稱呼,相當於漢族的年糕,是傣族人潑水節家家都要吃的食品。“毫崩”,漢語意“泡餅”,是用浸泡過的糯米與紅糖、蛋黃、芝麻舂制而成圓餅。“毫棟貴”,漢語為芭蕉粽子之意,是浸泡過的糯米為主料,加嫩芭蕉心,再用芭蕉葉包紮,煮熟後即成。具有香甜的芭蕉味。“毫告阿”,漢語為糯米芝麻粑粑之意,是炒熟舂細的芝麻和剛蒸熟的糯米飯一起舂製而成,作成餅狀。
  
而傣族的副食主要有豬、牛、鴨、等肉類,獨具特色的吃法是喜歡吃酸肉和“剁生”。做酸肉的方法很簡單,將鮮生肉切成薄片,加入食鹽、辣椒等佐料,放入陶罐密封,幾天後即可食,味酸肉嫩,在傣菜中專門有酸菜類。“剁生”,是將剛宰的新鮮生肉剁成肉泥,加上辣椒、薑、蔥、食鹽和香料等佐料,放在盆裡,用特製的小木棒拌透。然後倒入泡好的酸果水,再用筷子攪拌透即成。

  傣族除了喜食酸辣等剁生肉類外,還有許多特殊飲食,在其他民族中很罕見的,即他們的食蟲習慣,烹制的昆蟲常是招待貴客的上品,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 棕包蛆  
一種甲蟲類的扁體動物,形大如蠶而肥圓,用油煎熟吃。

   沙蛆  
生長在江邊沙土中,呈黃褐色的蛹體,用豬油煎食。

   蜂窩  
俗名牛屎蟲蛋,大如胡桃、白色、半透明,與雞蛋同煎食。

   酸螞蟻卵  
在樹上築蟻巢,酸螞蟻個大,通體黃色,性情凶猛,將卵洗淨晾乾,與雞蛋混合炒吃。

   竹蛆  
生長在竹節中的一種甲狀蟲的蛹體,取出先用鹽水浸透,再用油炸熟,拌以酸醋而食。

   蜂蛹  
凡亡蜂、黃腰蜂、白腳蜂、葫蘆蜂、黑蜂等的蛹,都可食,逐蜂取蛹,用油煎食。

   大蛐蛐  
西雙版納等地一種個體極大的大蟋蟀,穴居土中,最大的有成人姆指粗細。去翅、足及內臟後,稍煮一下撈出,加佐料製成蛐蛐醬而食。

   花蜘蛛  
個體很大,張網於樹枝上,長足大腹,有紅黃綠白黑花紋。可用開水淋之,去其足,油煎食。

1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For nutritional point of view, it's OK. However, it's somewhat terrible culture for 傣族.Good sharing.
NY